阅读与理解

除夕的由来

全文音频   ☞   

       

在中国,人民把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叫作除夕,这一天,全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,守岁。但是,人们为什么要把年三十叫作除夕呢?

        传说在很久以前,有个叫作“夕”的怪物,经常出来伤害百姓,百姓对其恨之入骨,但是又十分无奈。当时有个英雄叫作七郎,他英俊高大、力大无比。七郎还有一条狗,这条狗非常勇敢,无论咬住什么都不会松口。

       

一天,七郎从外边回来,看到邻居家女孩的外公坐在路边哭,于是上前询问,一问才知道,原来天真可爱的女孩被“夕”吃掉了。七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杀死“夕”,替百姓除掉这个制造灾害的东西。于是七郎带着他的狗出发了,他到处打听“夕”的消息,但是一直找不到它。

       

   这样过了差不多一年,这天正好是大年三十,七郎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城镇。这一年来,七郎虽然没有找到“夕”,但是了解到了很多关于“夕”的情况:它一般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害人,到天亮前又会逃得连影子都找不着了;此外,它还特别害怕声响。于是七郎告诉这里的百姓,“夕”说不定晚上要出来伤害大家,让大家今晚熬夜等着,一见到“夕”就赶紧敲打东西,大家一起把“夕”杀掉。

       

  太阳很快落山了,到了晚上,“夕”果然出来了。它想吃一户人家的姑娘,被这家人发现了,于是他们立刻敲响了家中的锅和盆子,跟着整个镇子都响了起来。“夕”吓得什么似的,急忙往外逃。七郎的狗追上了“夕”,并死死地咬住了它。七郎跑上前去,一箭射死了“夕”。

       

 除掉“夕”以后,百姓纷纷对七郎表达谢意。由于这一天很有意义,于是人们就在每年的年三十这天晚上,仍然像那天一样整晚不睡觉,敲打出响声。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。形成了除夕夜守岁、放鞭炮的风俗。